健康知识|怎么测身高,长高的征兆看小腿


用手机怎么测量身高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
1、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3109;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2949 。 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 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
2、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厘米)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厘米)
3、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厘米)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上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 高加矮生高, 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
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 骨龄是生物年龄, 与生长密切相关, 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 。 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 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片, 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 。 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 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 。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 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 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 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

如何准确的测量出自己的身高? 1、测量方法:被测量者赤脚, “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 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紧靠身高计的立柱上 。
测量者站在被测量人的左右均可, 将其头部调整到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的最低点齐平, 再移动身高计的水平板至被测量人的头顶, 使其松紧度适当, 即可测量出身高 。
2、测量要求:每次测量身高均应赤脚, 并在同一时间(早晨更准确), 用同一身高计, 身体姿势前后应一致, 身高计应放在地面平坦并靠墙根处 。
每次测量身高最好连续测两次, 间隔30秒 。 两次测量的结果应大致相同 。 身高计的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
扩展资料
关于身高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
父母都不高, 孩子难长高
有些父母身高比较矮, 就悲观地认为孩子一定也不会高, 其实不然, 如果把握好后天30%机会, 孩子就有可能达到理想身高 。 比如家族性矮小的孩子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身高 。
误区二
父母都很高, 孩子肯定会高
父母很高, 孩子的遗传靶身高相应会比较高, 但需要注意后天监测 。 如果孩子出现性早熟等疾病因素影响, 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高 。
误区三
从小就高, 以后肯定矮不了
有的孩子从小就比同龄孩子要高, 因此就认为以后身高也不会矮 。 但殊不知孩子有可能是出现了发育过早, 骨龄超前等情况, 只是把身高增长快速期提前了, 整个生长时间就缩短了, 最终身高也会达不到理想预期 。
误区四
多吃长高论
吃太多, 尤其是过多地进食高热卡食物, 可能会引起肥胖 。 目前研究发现脂肪可以分泌雌激素, 促进骨骺发育成熟, 导致骨龄超前, 从而影响身高 。 因此强调营养要均衡, 不要过度 。
误区五
激素有害论
有些矮小的孩子, 明明已经矮小得很严重了, 经详细检查明确为生长激素缺乏症, 建议给予生长激素治疗, 但家长一听激素就色变 。 如果明确为生长激素缺乏, 那就有指征补充生长激素来帮助孩子长高, 否则孩子将会属于侏儒症 。 使用生长激素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详细严密的检查和评估, 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
误区六
吃啥都不如喝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