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心源性猝死,猝死的人知道自己死吗


一般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猝死, 除了熬夜有可能, 大量喝酒有可能, 还有哪些?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 其特点有三, ①死亡急骤, ②死亡出人意料, 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 近年来, 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 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 因此心源性猝死可以表现得毫无前兆 。
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常常有一定的心血管基础疾病, 但是通常患者本人并不知情, 基础的高血压, 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甚至心肌病, 心律失常等都有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 。 要应对心源性猝死, 最关键的还是普及公众急救技能, 以期在关键时刻能正确及时地挽救生命 。
容易患有心源性猝死的人群都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冠心病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心肌梗塞后伴心脏射血分数低下者;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者;有心脏骤停家族史者;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衰;一些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 如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e综合征等, 都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 。 近年来, 长期加班、连续熬夜的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 。 有这类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 。 根据临床判断标准, 心脏超声EF值(心脏每次跳动泵出血液的百分比)为40%或以下的人群, 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增高, 需要随时注意预防猝死情况的发生 。
安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猝死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减少80% 。 ICD能够针对多种心律失常发放不同的治疗, 还可以将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自动记录下来, 供医生复查时参考, 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为原发疾病的治疗制订更好的方案 。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猝死? 1、工作压力过大

精神压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是药物无法缓解的 。 大多年轻的心梗患者, 都长期从事着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 精神高度紧张, 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持续增高, 引发局部血管斑块破裂, 形成血栓 。 就像一张弓, 弓弦长期绷紧, 终有一天会“嘭”的一声断掉…

2、久坐不动

长时间的久坐不动, 会减缓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 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循环变慢, 血回流到心脏也变得困难起来,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可能诱发血栓, 增加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3、重口味(吃的太咸、太甜)

口味过重会升高血压, 同时还会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4、心情抑郁, 长期睡眠不足

坏情绪和失眠常常同时存在 。 坏情绪是心脏的大敌, 心情抑郁或焦虑的人通常睡眠质量会很差, 心脏得不到休息, 血压、心率都会升高, 对健康非常不利 。 所以熬夜(长期的睡眠不足)也是心梗的一大帮凶, 大家要记住好睡眠不仅是好的睡眠质量, 还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 。

5、暴饮暴食, 不爱运动

人吃的太饱后, 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 因此流入心脑的血液会大幅度减少 。 所以, 对于本身供血不足的人而言, 一顿饱餐很容易诱发心梗、脑梗 。 另外, 如果长期暴饮暴食+不爱运动, 脂肪会越积越多, 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 如果正好长在心脑血管上, 就很危险了 。
什么会导致猝死 一般来讲, 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脑中风、心衰的病人容易发生猝死 。 这些病人需要当心, 需要医生的正规治疗和评估 。

推荐阅读